close

事情是這樣的

 
有一位情緒有問題的孩子 在上課期間一直不斷的騷擾鄰座同學
在老師屢勸不聽之後, 拿出反省單 讓他寫下事情的前因後果
可是 當事者得知自己得到這樣的處罰 他的反應是又哭又鬧 對老師提高分貝的抗爭自己的委屈
雖然導師已經由前任導師口中了解過這個孩子的一些情緒行為
但是 這情緒發酵的"臨場感" 還是震撼了這位老師
尤其是在晚上和家長溝通過後 老師更深深覺得 這個問題 還不是普通的棘手
 
這位家長告訴老師 大意是說他說他自己小時候也是一個這樣的小孩
他覺得當初所受到的對待讓他很不舒服
所以不希望他的小孩也遭受同樣待遇
他面對孩子的情緒性行為 所做的處分是
讓他打電動(做他喜歡的事情) 等他情緒好一點再來溝通
家長甚至建議老師 孩子若有這樣的行為時 就先不理他 或是把他"請"出教室
(親愛的家長, 您不知道 將孩子請出教室 可是違法的呢! 因為有種東西叫做"受教權")
我想問的是~ 這樣的孩子 由低年級開始就有這樣的行為 到高年級不見改善
這樣的建議 這樣的管教方式真的適合這個孩子嗎?
 
在日本 這樣的家長有"怪獸家長"之稱 甚至還被拍成了日劇
變成一個公眾討論的話題
我不敢說 ㄧ齣日劇就改變了這些家長
但至少 它真切的點出了這個事實的存在
 
我想問大家~ 若你的孩子 也在這個班上 你會有什麼反應呢?
如果你的孩子正是那個被騷擾的學生 你會怎麼辦呢?
撇開老師的身分 我以後也會是家長
我想 我的第一個念頭是 "老師沒有錯!"
因為孩子犯錯 老師身為教育者 本來就有責任要讓孩子了解到自身行為的不恰當
如果老師在當下 沒有馬上處理這樣的事情
其他的孩子會不會有樣學樣呢?
若要保全這個欺負人孩子的面子 老師隱忍下來 那請問被欺負的學生要被放在哪裡?
這就好像最近吵的沸沸揚揚的恐龍法官事件ㄧ樣
保障了罪犯的人權 那被害者在受欺負當下的人權 誰來保護呢?
 
孩子天性本善 我相信
但我更相信 "試探"~這個本能 更是人與生俱來的!
孩子從小就在試探大人的底限
比較和善的老師 學生會因為他的和藹可親而循規蹈矩 在課堂上安安靜靜嗎?
我才不相信~ 通常只是會更吵鬧而已吧!(當學生時 我很愛在課堂上傳紙條~ :P)
從我小時候就開始流行的口號 "愛的教育"  何時變成了"溺愛的教育"?
某些人 ㄧ昧的"尊重"自己家的小孩 卻忽視自家小孩已經造成群體生活的困擾
他們寧可在事情發生過後 去跟對方家長道歉
卻不願意正視自己的教養方式出了問題
不願意自己的小孩去輔導室接受專業的輔導  怕被貼標籤 "問題小孩"
殊不知 如此ㄧ來 這標籤可就更大了
因為上面的字要寫更多
"有問題但又不接受輔導的小孩"
幾年未見改善 孩子邁入敏感的青春期 大多數情況下 問題更加棘手
那標籤上的字簡直要和岳飛背上的"精忠報國" ㄧ樣不可磨滅了
問題 真的有解決嗎?
 
高壓式的教育早就不適合現在的教育環境了
學習如何和孩子溝通 是許多家長與老師共同努力的課題
可是 當你的小孩在公共場合大呼小叫 滿場跑的時候
試問 在當下沒辦法"管"得住小孩的大人 怎麼有辦法把他們(孩子)帶到眼前
讓孩子靜下心來 聽你"教導"他 在公共場合該有的行為舉止呢?
我想下場大多是 大人追著滿場跑的小孩 在後面跟著"大呼小叫"要小孩乖一點
大呼小叫的大人 對上大呼小叫的小孩 到底是誰該被敎?
默不作聲 繼續喝自己咖啡 看自己報紙的大人 那叫做"優雅"嗎?
捫心自問吧!
 
套一句汪培廷的話"父母的權威, 如果在孩子13歲前,沒記得拿出來好好運用, 之後, 請千萬收好它"("管教啊,管教")
為人父母 和為人師表都該相信孩子 給孩子機會改正
適時的運用權威 讓孩子明白是非對錯 我相信是必要的
小時候不敎 等到長大孩子還會理你嗎?
 
我們都不是完人~ 要承認在管教孩子的這條路上 我們還有很多要學~!
 
 
~~~~~~~~~~~~~~~~~~~~~~~~~~~~~~~~~~~~~~~~
 
當了老師 才知道老師的辛苦
帶班的導師有帶班的壓力 專任老師有跑班的辛苦
雖然報紙上大部分寫的都是一些不適任老師的例子
我相信 ㄧ定有
就像是一家公司裡面有認真打拼的員工 也有混水摸魚的小老百姓
這就是社會百態 四海皆然
但很高興的是 聽說要推出教師評鑑制度~ 希望能落實 不要演變成劣幣驅逐良幣
無論如何, 總是跨出了ㄧ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綠咖哩 的頭像
    綠咖哩

    Happiness is all around

    綠咖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